据测算,我国双季稻冬闲田面积约4200万亩,其中可形成“稻稻油”种植模式的面积总计约1270万亩。利用冬闲田大力发展早熟油菜,实现三熟制前景可期。
一批短生育期油菜品种选育成功,有效解决了茬口矛盾,为“稻稻油”轮作模式抢出了时间差。相应的先进配套技术的应用,也让油菜生产更高效,收益更好。
眼下,正是长江流域油菜收获的季节。
(资料图)
近日,高产、高油、多抗、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在江西省万安县示范点进行现场测产,经机械收获实测,油菜籽亩产达175.7公斤,含油量达44.16%,创造了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产纪录,南方冬闲田三熟制生产取得了新突破。
得知测产结果,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胡琼十分振奋:“‘中油早1号’生育期约169天,比当地主推油菜品种生育期早5天,产量增加26.5%,为解决‘稻稻油’茬口矛盾提供了突破性品种支撑!”
作为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油菜不与其他粮食作物争地。特别是在我国亚热带稻作区,实行水稻、油菜两熟或三熟栽培,可充分利用光、热和土壤资源。当前,我国植物油自给率仅有30%左右,在南方利用冬闲田发展稻油多熟制生产成为现阶段稳粮扩油的重要途径。
据测算,我国双季稻冬闲田面积约4200万亩,其中可形成“稻稻油”种植模式的面积总计约1270万亩。利用冬闲田大力发展早熟油菜,实现三熟制前景可期。
但一直以来,“稻稻油”模式推广难度大,主要原因就是茬口紧张,迫切需要适宜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种。近年来,在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相关企业的攻关协作下,一批短生育期油菜品种选育成功,有效解决了茬口矛盾,为“稻稻油”轮作模式抢出了时间差。相应的先进配套技术的应用,也让油菜生产更高效,收益更好。
收油菜、种早稻两不耽误,亟需从油菜品种上破题
在我国长江流域水稻主产区,冬闲田以双季稻田为主。
以江西省为例,早稻一般于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晚稻6月下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10月至次年4月这不到200天时间里,农田就“闲”了下来。因此,我国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冬油菜就成了当地农户开发利用冬闲田、增加种植收益的首选。
但在江西,常规油菜品种一般5月中旬才能成熟收获,与早稻接茬存在20天左右的时间差。
农谚有云:“早稻不插五一秧。”意思是,过了五一,就错过了早稻种植的最佳时节。
“如果能解决这20天的茬口矛盾,让油菜提早成熟,早稻早点下田,就可以在不影响种植双季稻的同时,多种一季油菜,多一季收益,很划算!”在江西省彭泽县芙蓉墩镇,5月18日刚刚收完4000亩油菜的种植大户闻朝鲜正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平均每亩打350斤,按照一斤2.5元地头价计算,一季油菜每亩收益能达到800多元。”这笔收益令闻朝鲜喜出望外。
也就是说,如果油菜在高产稳产的前提下缩短生育期,就能与早稻种植无缝衔接,实行“稻稻油”轮作模式,与只种植双季稻相比,能为闻朝鲜多创造每亩近千元的毛收益。
闻朝鲜告诉记者,在赣北地区种植双季稻,如果算上收获种植的农忙时间,留给油菜种植的时间可能不足170天。而市场上的常规油菜品种生育期普遍在190—220天。油菜收获与早稻种植的矛盾,让大多数农户选择了播种期稍迟的中季稻。一季中稻、一季油菜也成了当地最常见的轮作方式。
“以目前推广的大多数品种情况来看,若在冬闲时节种油菜,就会影响早稻生产。种一季冬油菜,就要少种一季稻,少收一季粮。”闻朝鲜说。
一直以来,南方双季稻区“稻稻油”轮作的茬口矛盾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种植效益和积极性,也制约了我国粮油生产的增产潜力。
对我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多熟制的发展而言,油菜各生产环节做到适时、高效、优质、低耗,不仅直接关系着油菜自身的丰产丰收、节本增效,也直接影响着相关作物的适时播栽、增产增收。
因此,选育示范推广一批农业生产急需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种,创新一套相应的配套相关技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油料生产的当务之急、关键之举。
早熟还增产,短生育期油菜助“两熟”变“三熟”
4月底的湖南,路边的常规油菜品种花还没开败,可位于永州市道县实验田里的早熟油菜已成熟。
在这里举办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种观摩测产现场会上,油菜专家正对品种“沣油112”“沣油320”“丰油730”进行测产。经测算,在全程机械化直播栽培方式下,田间亩产量均超过140公斤,而生育期却只有179天。
“3个品种亩产均高于2022年全省平均水平。”专家组一致认为,“沣油112”“沣油320”“丰油730”等品种具有早熟、稳产丰产、成熟度一致、适合机械化收获等特性,可为“稻稻油”三熟制生产提供品种支撑。
看到测产结果,湖南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莓十分喜悦:“在三熟制地区,示范的这些新品种不仅将生育期缩短到180天以内,产量也比当地油菜的平均产量提高了很多。”
据了解,湖南省冬闲田以双季稻田为主,因此,发展“稻稻油”“稻再油”生产,是实现湖南油菜产业扩面增产的有效手段。为破解三熟制存在的技术瓶颈——季节矛盾问题,当地积极开展短生育期油菜品种的筛选与利用,并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的配套种植新模式,为湖南及周边省份三熟制油菜发展、冬闲田利用提供可复制的应用模式与技术支撑。
2023年3月,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的油菜育种人员正在为油菜授粉。
李莓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油菜大田平均亩产110公斤来计算,按2022年生产成本450元/亩、菜籽收购均价6.5元/公斤算,‘稻稻油’种植模式将为种植户亩增纯收入265元。”
短生育期油菜到底如何界定?与普通品种相比有哪些特点?
概括地说,短生育期冬油菜是生育期在180天左右,适宜南方双季稻接茬,10月下旬播种、4月中下旬收获的早熟油菜品种。李莓介绍,短生育期油菜品种的选育目标就是在不影响水稻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一季油菜生产,在湖南、江西等地双季稻区颇具推广前景。三熟制区域,油菜品种需要在4月20前收获且能实现高产稳产。
以湖南直播油菜为例,常规品种9月底播种,次年2月下旬开花,5月初成熟。短生育期油菜品种10月底播种,次年2月初开花,4月下旬即可成熟收获。
“对于短生育期品种来说,首要考虑的就是早熟性。在育种上,就需要着重观察出苗后的生长速度,筛选出能有效利用秋冬温光快速生长,越冬期具有一定的生物量,开花早,早春低温下能有效结实,终花一致,青荚期快速灌浆,成熟期脱水快等性状的品种。”李莓说。
胡琼介绍,随着近年来品种选育、推广示范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在三熟制地区,已有一批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如“阳光131”“丰油730”“圣光127”和“湘油420”等,其中“阳光131”推广面积最大,2022年达到了46万亩。“从4月底开始,这些早熟品种就陆续进入收割期,有效解决了‘稻稻油’茬口矛盾,把两熟制变为三熟制,积极推动了全国油菜生产的发展。”
“稻稻油”三熟制适种区蕴藏着180万吨的油菜增产潜力
“稻稻油”种植模式在我国各主产省份推广潜力有多大?
胡琼介绍,按照光温资源条件划分,“稻稻油”三熟制主要分为三大适种区。
首先是温光资源相对宽松区,包括湖南郴州、永州,江西赣州、吉安、宜春,广西桂林等地;其次是温光资源紧平衡区,包括湖南怀化、长沙,以及江西南昌县、上饶、鹰潭一线;再次是温光资源约束区,包括湖南常德、岳阳,湖北荆州、咸宁、黄冈,江西九江,安徽安庆等长江沿岸地区。
总体算下来,目前我国南方1270万亩“稻稻油”三熟制油菜生产适种区增产潜力有望达到180万吨,可为全国油菜增加总产12%。
这是一组相当可观的数字。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近年来,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农业农村部组织重点科研单位、种业企业,统筹各方优势力量,开展油菜育种联合攻关。2022年8月,印发《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全国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选育示范工作方案》,对油菜育种联合攻关及短生育期油菜品种选育示范进行全面部署。
经过不懈努力,攻关组联合全国27家优势科研单位、育种和加工企业开展短生育期新品种培育、选育示范等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鉴定出早熟、高产、耐盐碱等优异油菜种质资源近700份,成功培育了“中油杂501”“圣光168E”等突破性新品种。
为给“稻稻油”种植模式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优良品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简称全国农技中心)根据适宜地区生产制度和茬口,在湖南衡阳、江西吉安、江西南昌、湖北荆州、广西桂林等南方“稻稻油”模式适宜区,设立品种筛选和示范点8个,全国征集80个短生育期油菜品种开展鉴定评价,发现一批苗头性品种在早熟、丰产等性状方面表现突出。
除了新品种开发外,国家油菜育种联合攻关组还加大了减损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近年采用油菜分段式机收技术,机器行进中,油菜被割倒但不被收走,而是整齐归置到一边晾晒,5天后再由机器捡拾,统一脱粒。晾晒之后,油菜籽含水率更低,更易脱粒,大大降低收割损失率。
为扩种油菜,保油料供给,各省正根据各自种植条件、气候特点,紧锣密鼓推进短生育期油菜选育示范工作。
在江西省,油菜是种植面积排名第二大作物。2022年,江西冬油菜扩种面积达149.1万亩。在筛选短生育期品种、加大展示示范方面,江西十分有经验。
近年来,江西先后选育出“赣油杂906”“赣早油1号”“赣油杂1009”“秀油610”等早熟油菜品种,熟期基本能满足三熟制区域油菜品种需求。同时,加大品种筛选展示、召开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观摩会……江西正加快推进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选育示范。
作为全国油菜科研优势省份,湖北省在基础研究、品种选育方面成果突出。选育并登记了“圣光127”“圣光136E”“圣光128E”“华油杂86”“华油杂137”“阳光131”“中油杂615”“中油735”“中油988”等10多个早熟油菜新品种,在三熟制地区生育期在180天左右。
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示范推广方面,湖北更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阳光131”在湖南、江西、广西、福建等地推广面积在50万亩以上,“圣光127”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
在全国油菜主产区和优势区湖南省,设立“双季稻区油菜早熟品种选育和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示范专项”,期间育成了第一批适宜三熟制栽培的早熟品种。其中,湖南省农科院选育的“丰油730”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首个早熟油菜品种。随后又育成了极早熟、耐密植、宜机新品种“沣油320”“沣油112”“沣油330”等,实现4月20日前成熟,全生育期176—181天,菜籽平均亩产130—140公斤,含油量41%以上,进一步缓解了双季稻区油菜生产的季节矛盾。
“广西双季稻面积约950万亩,其中桂中220万亩、桂北130万亩都具有发展油菜的潜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但广西南北部气候差异较大,配套的栽培技术要求也不相同,同一个品种,其生育期相差可达50天。
2023年2月8日,专家在广西南宁市兴宁区考察短生育期油菜生长情况。
自2013年开始,广西主动调整选育工作方向,重点开展油菜产区南扩技术攻关,将油菜示范扩展到北回归线以南及附近的双季稻区。2017年至2023年持续在桂北、桂中、桂南建立试验示范点,开展早熟品种筛选和展示。
全国农技中心品种登记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登记油菜品种1500个左右,有80多个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部分品种生育期在175—185天之间,单产在114—146公斤/亩左右,但不同品种、不同年份、不同地点产量和生育期变化较大。据统计,国家冬油菜早熟组区试中,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为123.5公斤/亩,对照年平均产量为119.55公斤/亩。随着攻关的加速推进,近几年我国参与区试的早熟油菜品种,在产量方面正逐年提升。
解决三熟制“两头紧”问题,还需分区定制油菜品种攻关策略
近年来,短生育期油菜的选育推广应用为各地开发利用冬闲田提供了路径。但一直以来,“稻稻油”种植模式的推行在各地面临诸多挑战。
湖南省种子站研究员刘虎介绍,以湖南省为例,“稻稻油”种植模式主要分布在衡阳、永州、郴州3个市州,分布区域大体在北纬27度线以南,该区域内秋冬季温光资源丰富,春季气温回升较快,近年来,一般采用“早熟水稻品种+短生育期油菜品种”实现“稻稻油”种植。
但通过对湖南省“稻稻油”产区的种植大户开展的调查,发现种植大户普遍对“稻稻油”种植模式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茬口紧张、效益不高。
湖南省双季稻产区的晚稻收获期一般在10月下旬,早稻栽插期为4月下旬,因此,三熟制油菜呈现“两头紧”的局面。
一是由于播种期偏迟,对油菜秋冬发不利,而次年4月下旬接茬早稻,必须选用短生育期的早熟或特早熟品种,生育期与产量矛盾尖锐。二是种植效益低。目前,湖南省“稻稻油”模式的油菜单产普遍较低,部分地区甚至不足100公斤,种植大户不愿投入。三是劳动力紧张。在丘陵山区,田块小、梯田坡地多,高效适用的小型机械缺乏,油菜机械化普及率低,种油大户少而且规模普遍较小,在劳动强度大的收获环节,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突出,制约了“稻稻油”模式的发展。
虽然湖南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但当地两熟制稻油轮作仍占比70%以上。李莓指出,主要原因是种植效益低。“以当地平均水平计算,油用油菜平均亩纯收入约300—500元。”
此外,品种的选用受光温条件影响很大。谈到湖北稻油轮作模式的局限,湖北省种子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湖北地区的温光水气资源差异,在江西湖南南部种植生育期170天的品种,在湖北种就达到200天,有些种植户觉得不划算,经常为了赶农时牺牲油菜做了绿肥。
针对这些不同种植区面临的关键问题,下一步该如何解决?
胡琼介绍,考虑到不同区域种植条件、轮作情况的差异,攻关组将采取不同攻关策略:
在长沙、上饶、鹰潭以北到荆州、咸宁、九江、黄冈一线等温光资源约束区,再生稻面积大,冬闲期一般在175—180天。冬季易出现极端低温,有效积温低,出苗慢。种植现有早熟油菜品种,茬口依然非常紧张,需主要选育早熟不早花、耐花期低温、耐迟播、高产、宜机的短生育期品种。
2023年5月18日,在江西省彭泽县芙蓉墩镇,农户正对油菜开展机收。
在浙赣铁路沿线附近、江西和湖南中部等温光资源紧平衡区,双季稻面积较大,现有早熟品种勉强能够接上茬口,稻油均需抢种抢收,限制扩大种植规模。播种期温度不高,影响出苗成苗速度,晚播苗或早播早薹花都有遭遇冻害风险,目前生产上以稻油为主,双季稻田多冬闲,亟需发展亩产大于140公斤且4月底能收获的耐迟播抗寒早熟品种。
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和广西、广东北部等温光资源相对宽松区,是稻稻油三熟制优势区,茬口矛盾不突出,播种期温度较高,对耐迟播性要求不高,大多数早熟油菜品种可在4月20日前成熟,生育期在180天以内,但产量低、含油量低,种植效益差。需要重点提高品种的产量,培育亩产高于150公斤的短生育期品种。
好品种是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中垦锦绣农华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正高级农艺师昌华敏指出,抓紧选育极早熟耐寒高产冬油菜品种,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问题。此外,将前茬水稻和后茬油菜从品种到栽培技术集成,进行跨作物应用综合研究,才是扩种冬油菜的关键。
昌华敏介绍,短生育期油菜的推广种植,在长江流域将有力推动湖南、江西等省早晩稻,湖北、安徽等省一季迟熟中稻、再生稻的推广应用。稻油轮作模式上,将新增“早早稻+短油”“早晚稻+短油”“一季迟熟中稻+短油”“再生稻+短油”等模式。
多功能开发利用为短生育期油菜推广应用提供更多可能
扩种油菜,在深挖耕地潜力的同时,主要目的还是灌满国民的“油瓶子”。
昌华敏认为,短生育期油菜的选育、稻稻油模式的推广,最终还要考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工企业尤其看重品种的质量和出油率,更青睐油菜籽出油率高、品质好、价格适中,‘双低’、高油酸油菜等品种。”
什么样才算好的油用品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介绍,优质品种应达到“双低”——即低芥酸、低硫苷。“曾经的菜籽油品质比较差,这些年油菜品种的大幅改良,从根本上改变了菜油的品质。”傅廷栋表示,通过团队和业界专家的努力,“华杂”“中杂”“青杂”“丰油”“秦油”“川油”等一大批“双低”杂交种陆续推广应用,解决了优质和高产的矛盾,促进了我国油菜品种从传统“双高”油菜向“双低”杂交油菜的迭代。优质杂交油菜在国际范围内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油菜产业发展越来越多样,虽是以油为主,但菜、花、蜜、饲、肥、药等多功能利用发展迅速。
在广东,各类用途的油菜种植十分广泛,通过大力发展油菜种植,初步形成了优质食用油料特色产业。韶关学院副教授李海渤介绍,油用油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南雄市,每年种植面积2万多亩左右;菜用油菜主要种植在仁化县;饲用在清远、阳江等地;梅州油菜主要作绿肥;广州则以观花为主。
通过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收益也很可观。
傅廷栋介绍,粤北地区油菜收获时节天气好,可以榨油为主;在粤西、粤东的平原,可以和生育期相似的马铃薯间作套种,既不影响马铃薯的生产,还可以多收一季油菜。按照每亩收获300斤油菜籽来算,可以榨油120—130斤。收获菜薹亩产400—500公斤,产值可达千元左右。采摘菜薹后既不影响后续收获菜籽,也不影响开花发展观光旅游,完全可以实现一菜多用。
在北方地区,油菜也成了提升综合种植效益的一大法宝。
傅廷栋介绍,在西北、东北地区,小麦、燕麦、瓜、菜作物在7月至8月收获后,至10月中、下旬严冬来临前,有2—3个月的秋闲耕地,“种一季时间有余,种两季时间不足”,而且此时温度迅速下降,一般作物不易适应。“我们试验复种耐低温油菜,虽不能成熟收籽,但生长2个月左右,亩产青饲料可达3—5吨。”
在西北等地区,7月下旬,小麦、燕麦等早熟作物收获后播种油菜,9月可收菜薹做蔬菜出售,10月观花旅游和发展养蜂业,10月中下旬收饲料或翻耕作绿肥。在东北水源丰富的地区,还可采用“水稻—油菜绿肥”模式改良盐碱地……
为扩展油菜开发利用途径,业内专家不断创新油菜应用技术,为油菜赋予了新“技能”。例如,用油菜与板蓝根原生质融合技术,获得抗病毒油菜——“板油”资源,“板蓝根油菜”等新品种的研发,延伸了油菜产业价值链条;“北方一熟制地区秋闲地复种饲料油菜综合利用技术”有利于缓解我国北方饲料不足;“耐盐碱油菜利用、修复盐碱地综合技术”可提升盐碱地改良效率……
近年来,从各地油菜产业的发展来看,一批短生育期高产优质品种推陈出新,配套应用技术接连涌现,配套高效种植模式不断创新,为产业链融合发展、生产效益的提升注入了新动能。通过多功能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种植收益,有望为短生育期油菜推广应用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祎祎